2016年11月26日,在眾多家長的期盼中,「楊老師書法教室」彰化路校區「和諧家庭教育系列」如期進入第三次課程。楊淑芬老師與大家繼續學習和探討構建和諧家庭需要建立何種理念和技能,本課的主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與好學」。
老師在課程一開始就難掩對當下種種不良現象的憂慮,直擊社會癥結的要害,無不應該溯源到人心教育的問題上。尤其孩子在童蒙養正期間,家庭啟蒙教育引導正確與否,不僅對孩子未來,乃至對社會的平和安定都會起到關鍵作用,進而提到「專注和好學」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的重要性。
下面我們就來跟隨楊老師的講座,看老師是如何逐層剖析目前孩子的現狀,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和好學力。
(一)專注力的重要性
1.專注力影響人的思考力。
這個我們大家應該都比較有體會,如果在做事情的時候,三心二意,我們那時思考問題往往很膚淺。小的時候我們讀過牛頓和蘋果的故事,因為專注于思考,一個蘋果的落地讓牛頓產生了好奇,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
2.專注力決定人的長遠學習力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凡是他能專注于某個課程或者某個興趣愛好的,他在那方面的學習力,領悟力都非常的強,成績也一定不會差。如果他不能專注的課程,他總是作業會拖拉,也總是會找借口不想做。
大人呢?若能專注靜下心來讀的書,您一定能從中學到很多。
可以說專注力決定了人一生的學習力。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話。形容古代學生寒窗苦讀,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能耐得住冷板凳,才可能一舉成名,這何嘗不是一種專注力呢?
3.專注力決定人的智慧與成就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一種專注。
孔子傾盡后半生教學,成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成為至成大圣先師,垂范于后人。也是一種專注。
漢朝的司馬遷用了整整18年時間,編撰《史記》,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這部著作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試想,如果沒有堅忍的毅力和專注力,恐怕司馬遷是無法完成這部著作的。
知道了專注力對于人一生的思考力,智慧,學問,事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就是靜不下來,他們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課程中,楊老師根據自己30多年在兒童教育中的經驗總結了幾點分享給大家參考:
-
(二)認識孩子為何靜不下來的原因?
1. 先天性的(包括胎教的影響)
2. 家庭教育的氛圍——成長環境不佳
3. 飲食影響——飲料,零食等的誘惑
4. 父母情緒——急躁,脾氣大,夫妻不和
5. 母親躁動焦急——孩子不安
6. 孩子的學習障礙——理解障礙,性格封閉
有的家長對胎教是沒有概念的,在懷胎的過程中,容易急躁,愛發脾氣,心靜不下來,做事情朝三暮四的,所以這直接會對腹中胎兒產生不良的影響。如果母親在懷胎過程中,心態比較好,做事有條不紊,時常有一顆安靜祥和的心,那胎兒生下來后也比較安靜,不會愛哭鬧,長大后比較容易有專注力,因為他內心不浮躁。
胎教重要,環境也很重要?,F在社會環境是一個大問題,到處都充滿了誘惑和陷阱。在家庭環境中一些不良的情境,網絡,電視節目充斥在家庭中,很多的家長認識不到。比如玩具,比如電視,比如網絡游戲,很早就讓孩子接觸了,并且美其名曰:開發孩子智力。
大人在教育方面也沒有過多經驗,自己整天玩牌,打麻將,我們看到有的母親在家帶孩子,沒事干,就把孩子用育兒袋綁在自己懷里,然后邊打麻將,邊帶孩子,孩子幾個月就開始在嘩啦啦的麻將聲中度過,您說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在學習上會有專注力嗎?
您從小給他聽的,看的都是打麻將,他自然喜歡這個。
長大一些了,那個玩具是三天兩頭換,電視打開叭叭叭的按遙控器,全部被孩子霸占,那個節目還沒看完一會就換臺,您看得都眼花繚亂。根本坐不住,電視還沒看完,一有小朋友叫出去玩,電視也不關就跑出去了……
家長給的誘惑太多了,那個孩子他是無法專注下來。
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除了給好吃好喝,零食基本是每天都有必備,從來不缺。因為家長給他準備好了,您時常就會看到很多小朋友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會跑到冰箱那,自己就去拿酸奶或者其他零食。
您逼迫孩子寫作業時,孩子就說:「媽,我想去上廁所。」一會又說:「媽,我餓了,想先吃點東西再寫?!埂笅專铱柿?,我想先喝杯飲料」……這些都成為孩子的理由和借口,家長心疼和理解孩子?。○I了,肯定得給他東西吃啊,怕他餓壞身體;想上廁所了,您不能讓他憋著啊!父母是多么的愛孩子??!正如楊老師所說:孩子是吃定了父母,他一準知道,自己所提的這些要求,父母無法拒絕。
但是專注力呢?孩子就在玩具,吃喝,玩樂中喪失了,形成了大大的壞習慣,以至于寫作業不去小便——不可能;寫作業不吃零食——不可能;寫作業能穩穩當當坐45分鐘——不可能。
孩子的專注力就在我們家長的無意識和放縱中徹底消失殆盡。
孩子的專注力沒有,學習自然是跟不上,做父母的也自然會煩躁,您教孩子題,他根本心不在焉的,手里拿著個橡皮在捏呀捏的,家長這個時候往往怒火中燒,或嚴厲斥責,或棍棒相加,從此孩子更加的厭學了。
想想,這又能怪誰呢?
不止一位家長曾經面臨這樣的困惑。問題來了,我們做家長的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挽救孩子。
楊老師在課堂中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和可行性的指導方案。
(三)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前提-父母先做到
遇到孩子缺乏專注力的情況,首先家長要冷靜下來認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逐個擊破。
當下,要想培養孩子專注力和學習力,首先家長雙方必須要以身作則來提供專注力和學習力的榜樣給孩子看,為孩子做示范。比如說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母親可以拿本書默讀,母親不在讀書的過程中來回的起身或走動,或吃東西。
在孩子寫作業前或者學習前,先讓孩子小便完,該喝水的先喝水,規定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允許吃東西,上廁所,喝水等等,大人和孩子一起比賽做到,最初可以把專注力時間縮短,慢慢的延長專注和學習的時間。
大人在專注和學習方面以身示范,慢慢地孩子也會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改變,這一點很重要。
有了父母的以身作則,我們還需要因材施教,通過多方面的機緣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力。
(四)慎選學習方向能得正定參考
在培養孩子專注力和學習力的過程中,選擇學什么,是否有一定的標準呢?在這里楊老師給我們了一個標準提供給大家參考:
1.有益終身;2.陶冶情操;3.歡喜易學;4.培養興趣;5.多才多藝;6.樂愛學習;7.活潑陽光;8.抗挫抗壓。
初學新鮮,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當下,我們看到很多家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英語班,奧數班,跆拳道班,鋼琴班,舞蹈班等等。每到周末,孩子如趕場一般,從一個培訓班趕往另一個培訓班,弄得孩子精疲力盡。
之前我們也聽說過某些讀經班,每天讓孩子就是讀經,一天要讀夠多少遍,孩子讀了幾年以后,越來越反感,以至于痛恨經典。實在讀不下去了,家長不得不給孩子換學校,白白浪費了孩子的大好時光。以至于很多家長對傳統文化經典產生了誤會,認為是傳統文化經典害了孩子。
楊老師提醒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不可盲從的選擇。在讀經方面,楊老師建議父母最好先讀,父母讀了以后,再讓孩子讀。或者家長和孩子一起讀,這樣會比較好。家長可以選擇容易理解,容易做到的,邊讀邊做,這樣更有效果,比如《弟子規》,《孝經》,《三字經》這些讀完以后,而且力行也已經做的很好,如果孩子還有興趣,我們可以再讓孩子讀《論語》,《大學》等。
做到是關鍵,而不是讀經本身。經典本身沒有錯,都讀了幾千年了,為什么到我們這里就錯了,錯了學習的次第和方向,錯解了經典,我們把經典當作醫治每個孩子的萬能藥。
我們忘記了因材施教,也忘記時代不同了,我們缺少經典熏染的氛圍,我們的孩子身上沾滿的是各種各樣的習氣,就像那個油燈泡,糊了滿滿的油污,必須先把油污清洗干凈了,讓他變得自性光明純凈了,這個時候再讓孩子讀經,可能孩子很快就契入進去,他的心能靜下來了,有專注力了。
(五)專注力的教育方法參考之一——靜態
在課程中,楊老師通過靜態,動態兩條線提供了專注力的培養教育方法,供家長朋友們參考。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的方法,其中的一個關鍵點都是因材施教,看您自己的孩子什么情況,有什么樣的潛力,有什么樣的愛好,結合孩子的情況來選擇教育的方法。
對于(3~8歲)的孩子,在靜態方面一般側重于內在正氣的精神涵養。比如教孩子讀書識字,誦讀簡短詩歌,朗讀經典,練習書法或描紅,選擇一種音樂愛好,也可以涂鴉繪畫,搭積木或者拼圖,這些都是比較易于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
我們再結合前面楊老師分享給我們的:慎選學習方向能得正定參考的八個要點,我們可以看下:朗讀經典,學會一種樂器,練習書法,練習繪畫等這些可以說都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又能陶冶孩子的情操。音樂,書法,繪畫又是很好的抒懷工具,讓人變得更能夠抗挫抗壓。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有很多的挫折,古人或通過詩歌,或通過書法,或通過音樂,繪畫等來排遣自己的苦悶,渡過人生的陰霾。
這些才藝一方面能訓練孩子們的專注力,另一方面又能夠讓孩子終身受益,讓孩子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六)專注力的教育方法參考之二——動態
在專注力培養的動態方面,主要是結合有助于人身體健康的運動,生活勞動等,比如爬小山,快步走,跑步,踢毽子,跳繩,羽毛球,打乒乓球等來進行。
在這里楊老師提醒家長朋友,在選擇體育或者運動方面也需要根據孩子情況來選擇,有的孩子玩游戲比較多,有暴力傾向,喜歡打架的,家長最好就不要再讓孩子去學習跆拳道,武術等,如果孩子德行又跟不上,孩子喜歡跆拳道,武術這很可能導致他未來危害社會或他人,實際也給孩子的生命帶來危險,這是家長不能不注意的地方。
反過來,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懦弱,體質方面也比較弱,家長可以讓孩子學習些跆拳道或者武術,以便于未來可以防身之用。
我們可以盡量選擇危險性小,又不會危及他人的一些運動愛好,比如打乒乓球,在你來我往的打球中,孩子得到了快樂,產生了興趣,自然對于這項運動的專注力也會提高,我們通過不同的運動形式,讓孩子在多項學習,多種運動中培養專注力,和定力。
最后,楊老師勸勉諸位家長:成功的人生,德才是必備的關鍵。德厚者,常有定靜功夫而成就其才,而孩提大都是好學的,凡能將所學導向成為興趣者必能專注學習,一旦養成勤學的好習慣,定靜功夫具備,再立好志向,則能終身免受困乏之苦。
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中,楊老師從孩子為什么缺乏專注力,到家長怎樣面對和解決?為家長們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講解,讓參會家長獲益匪淺,課后很多家長意猶未盡,圍在楊老師身旁提出了他們在現實中的困惑,楊老師一一耐心解答。
于此,《和諧家庭教育系列》三期課程,楊老師結合多年來豐富的德育經驗,從《認識父母的責任與使命》、《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專注與好學》三個關鍵點出發,循序漸進,幫助家長們從孩子教育問題的根本處一一做了疏通和理順,相信諸多參與學習的家長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啟發。我們祈愿將來老師能為大家帶來更多的指導和分享,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快樂健康地成長,天下的父母都能擁有和睦的家庭,并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