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城升入小學后,各方面表現優秀。連城城自己都非常感慨地說:“我要特別感謝爸爸媽媽能送我到「楊老師書法教室」學習。”而媽媽更是喜出望外,跟老師們多次分享城城入學后的良好表現。以下是城城媽媽的肺腑之言:
作為家長,我們感到非常慶幸,在孩子學齡前做了一個重要而正確的選擇:讓他在「楊老師書法教室」度過。雖然我們家離書法教室很遠,單程就需要一個多小時,每天早早起床,搭地鐵、乘公交,無論風霜雨雪,我們都和孩子一起堅持。但孩子從來沒有表示不愿去學習,即便在身體小有不舒服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可見孩子對書法教室老師們和傳統文化藝術的喜愛。
現在城城上了小學了,我才發現,原來好的習慣真不是一天可以養成的!在書法教室學習的這幾年,孩子收獲的不僅僅是寫一手漂亮字,更是學到了堅持,學到了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學校生活方面:
成為小學生的第一天,媽媽看到城城把在書法教室養成的好習慣帶到了學校:
見到老師主動鞠躬問好;
媽媽來接會和媽媽說:媽媽辛苦了,謝謝媽媽送我來學習;
在學校看到老師拉很重的校服,會主動上前幫忙;
午餐后的扔垃圾、掃地、擦桌子也被城城主動在班級里承擔起來。
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去做,都和在書法教室老師們用《弟子規》的內容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請老師幫我批改作業,謝謝老師!”
在學習方面:
書法教室老師每天帶孩子們大聲朗讀經典,這讓孩子對讀書一點不畏懼,上了一年級很自然地會將語文和英語學過的課文自己朗讀并背誦下來。
在書法教室的定心描紅及硬筆字訓練,令城城的硬筆字已有一定基礎,現在班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書寫字跡工整、干凈整潔,不僅讓老師嘖嘖稱嘆,同學們也羨慕有加。
在書法教室學習當小隊長,喊口令,整隊已駕輕就熟,上學后顯出這方面的優勢,不僅聽話守規矩,知道怎樣組織同學們排好隊,發號施令也從容自如,故被老師選為體育班長。
所以非常感恩書法教室的老師們,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是在教家長成長。孩子德育和好習慣的扎根教育,讓我們感受到沒有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城城今日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現,不僅城城一家欣喜贊嘆,作為陪伴他成長的老師,也是開心欣慰不已。
想當初,城城剛進入「楊老師書法教室」,老師觀察到他性格比較急躁、任性,做事浮躁。有時由姥姥接送,姥姥年紀大了,城城經常快速來回奔跑,幾乎把姥姥撞倒。對姥姥也經常出言不遜,更有甚者,脾氣上來了,還會直接踢姥姥。
而城城現在很沉穩,做事時考慮很周全,對姥姥、爸爸媽媽都非常孝順,言語恭敬有禮。特別是對姥姥,每次在一起都會攙著姥姥慢慢走,前后左右照顧得特別貼心,姥姥總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每次姥姥來接城城,
城城都會恭敬有禮的向姥姥問候,
并感謝姥姥來接他。

看到城城前期的那些表現,很多家長是否感覺特別熟悉?咦,怎么和自家孩子差不多?是啊,現在的孩子們,確實聰明、活潑、可愛,然而——好動、挑食、脾氣大、任性、急躁、專注力差、脆弱……也是他們的共性!
有位家長開設了一個話題“開學一個月,您的孩子表現如何?”家長們紛紛發言:
開學一個月,班主任打電話說:坐不住、愛說話、小動作多、和同學追逐打鬧、寫字馬虎。數學老師又來信息說:上課不聽講、擾亂課堂秩序……等等。那字寫的只要不瞎都能看出很馬虎,氣到冒煙。聽他說有的同學喜歡在一起打來打去的、撩騷。我說今天被氣得晚飯都不想做。
開學一個月,你們怎么樣了?反正我想心臟搭橋了……
拖拉的孩子才氣死人。
一鍛煉就腿酸,一寫字就頭暈,一拼音就哭泣,一放學就躺倒。
我家閨女,是想寶貝著養來的!可是怎么說呢,太氣人了!已經被揍過好些次了。
我今天被娃傷到了,狠狠地傷到了。讓她讀英文給我擺臉色翻白眼,還說我弄過她的事她都記得。我……不需要心臟支架,我需要心理醫生。
以上分享,確實代表了一部分家庭的真實場景。

對比之下,像城城這樣從「楊老師書法教室」德藝素質班學習后升入小學的孩子們的狀態,每年都是佳音頻傳: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在「楊老師書法教室」經過系統德藝素質培養的孩子們,升入小學是多么的順利,多么的省心!而且,他們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不僅僅是受益一時,更是受益終身!


在這里,我們就要談論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幼兒教育的本質問題是什么?
古人云:“童蒙養正,圣功也。”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于《易經》。《易經?序卦傳》:“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階段的狀態。事物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迷蒙,兒童生長規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兒階段的特點,因此古人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剛開始的教育叫“啟蒙教育”。“養正”是指通過圣賢智慧的陶冶,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我也知道童蒙養正很重要,可是孩子不聽話呀!
是啊,我們看看現今家庭,家長很多數時候困于“情感糾纏,時間、精力跟不上,教育理念不清晰”等諸多問題,陷進家庭教育泥潭而身心疲憊。教育與寵愛交織在一起,亦令孩童無法受到一以貫之的養正教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現實的家庭教育與孩子真正所需的“童蒙養正”教育,差距在于“不能厘清觀念,無法落實有的。”
那么,如何能找到這樣一個比較純正的教育場所,并與家庭教育有效地配合,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楊老師書法教室」成立于2012年4月,根據年齡段的不同分為“孝悌班”(學齡前班)亦稱“德藝素質班”、“謙和班”(小學低年級班)和“誠敬班”(小學高年級以上及成人班)。秉承楊淑芬老師提出的“七分德 三分藝”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落實“以德為先,德藝雙學”的素質教育。近十年的教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綜合素質優秀的學子,令“德藝素質教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總結下來,「楊老師書法教室」德藝素質班有如下教學優勢:
一、 教學理念純凈純善:“七分德、三分藝”。以德為先,德藝雙學。
德行是做人的根基,沒有德行,光習技藝,孩子必然成為“長浮華,成何人”的傲慢之人而不自知,為日常生活、學業、事業帶來無數的困難與挫折。而長期熏陶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德行教育及實踐中的孩子,其感恩、恭敬、有禮、謙虛、謹慎……的良好素質,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學業和事業的成就無疑有相當良好的裨益。
二、 教學內容全面豐富,營養孩子身心。
定心描紅、經典誦讀、德音雅樂、書法習練、童心彩繪、德育動漫、生活能力鍛煉、午間益智活動、禮儀教學,這些內容都恰到好處地貫徹了“以圣賢智慧的陶冶,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
三、 全員教學的合力,令學員無時無刻不在汲取德育教育的滋養。
「楊老師書法教室」的教學并不僅僅是帶班老師自己的事情,而是全體教職員工共同落實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時時刻刻注意“言傳身教”,從而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令同學們來到這樣一個環境,身心時時處處沐浴在德藝素質教育的滋養中。
四、 親師配合,家庭教育亦能同步落實孩子各方面的成長。
我們和家長每天都有及時的溝通與交流,當孩子們在書法教室有好的表現,如吃飯專心、對人很有禮貌、作業及時完成等,但是回到家中就不一樣,吃飯要喂,對長輩或父母無禮,作業磨蹭、拖拉等。那么老師就會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與家長做好溝通,每天詢問相關問題是否有所改善。當孩子在家中能逐漸改好,老師一定及時予以鼓勵、表揚。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就會跨越一個小的臺階。堅持更長一段時間,孩子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直至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和家長每天都有及時的溝通與交流,當孩子們在書法教室有好的表現,如吃飯專心、對人很有禮貌、作業及時完成等,但是回到家中就不一樣,吃飯要喂,對長輩或父母無禮,作業磨蹭、拖拉等。那么老師就會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與家長做好溝通,每天詢問相關問題是否有所改善。當孩子在家中能逐漸改好,老師一定及時予以鼓勵、表揚。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就會跨越一個小的臺階。堅持更長一段時間,孩子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直至養成良好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