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最初的熟悉用筆與蘸墨,
到掌握書法的基本筆畫之后,
下一步進入到臨帖的學習內容中。
那為什么要學習臨帖呢?
臨帖是要臨得很像嗎?
帶著這兩個疑問,我們淺談一下關于臨帖
——
無論是臨碑或是臨帖(文中統稱為:臨帖),其目的是為了從歷代書法作品中了解書寫的特性與法度,通過經典書法作品的欣賞與臨習,可以增長我們對書法的廣度與見識。
臨摹古代書法大家的碑帖,已是學習書法必須要經歷的過程。自古能流傳下來的每一幅書法經典作品,皆與書法家的審美與人生境遇、性格特點、書寫當下的心境等有很大關系,所呈現出來的書法語言也各有其特色。如:王羲之《蘭亭序》、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當習書者嫻熟掌握各書家的作品風格與運筆方法,將書寫的法度了然于胸,再通過內化,自然形成一套自己的書寫特色,而不同階段對范帖的理解又有所不同,通過不斷的吸納與碰撞,書寫技藝便會隨之提升。所以,臨帖是每位書法愛好者,在習書路上不斷超越自己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
歷史上可以看到趙孟頫、米芾、王鐸、吳昌碩皆是以臨習古帖而問鼎書法大家,但實際看到他們的臨習作品卻與原作并非一致。
那我們應該要臨成什么樣?要怎樣臨呢?
明代董其昌在談到臨帖的方法時曾說過:“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清代蘇惇元說:“初學時,臨帖與帖不相似,是學未至也;學成時,臨帖猶逼似帖,是不能自立也。”
臨帖的精神所在,是在不斷探索書法作品的“形與神”。不是一味地悶頭死臨,追求逼真的表面效果。也不是隨著自己的性情隨意書寫,而是要放下自己的個人書寫習慣,虛心恭敬的心態完全接納范帖,沉下心來仔細觀察,先從大的形致入手,再慢慢究其細節,領會其神采氣韻,將運筆融匯其中,時間久了,就會品讀出范本的“形與神”。所以說,臨帖也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與古人神交的過程。
記得楊淑芬老師在講到臨帖時說過:“如果想臨好一幅帖,那就要深入了解這位書家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性格,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幅帖的內涵。”相信楊老師的這段解讀,更好地詮釋了我們臨帖前所要具備的前行知識了。
除此之外,臨帖還要掌握筆勢,也是書寫的動作軌跡。在行書、草書的提按間,筆勢較為明顯,而篆書、隸書、楷書這種筆畫分明的字體,雖不易看出,但仔細觀察還是有跡可循的。所謂意在筆先,每一個筆畫間的銜接,乃至字與字之間的銜接,貫穿于整幅作品之中。
初學時最好先學會讀帖,起初可以在讀帖的同時先用手指描摹,在腦海中有了運筆間的輕重往復之后,再用毛筆落于紙間。待到嫻熟掌握每一筆流暢靈動的韻律,達到帖與心的融合,一幅完整的作品便會一氣呵成了!

亞運村校區:
培訓地點: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匯園公寓F座906室
咨詢電話:010-84976684
聯 系 人:蔣老師
遠大金源校區:
培訓地點:北京市海淀區 遠大路上河村三區2號樓三單元201
咨詢電話:010-88468288
聯 系 人:夏老師
重慶校區:
培訓地點: 楊老師書法教室
重慶市沙坪壩區鳳天大道鳳林戎居A1棟3-3
(重慶圖書館附近)
咨詢電話: 羅老師 023-65396653
沈陽大東校區:
培訓地點:
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東北大馬路172號一層
咨詢電話: 佟老師 024-88595588
沈陽沈北新區校區:
培訓地點:
沈陽市沈北新區蒲河路碧桂園太陽城39-16號樓1單元19層001室
咨詢電話: 張老師 1590136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