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師和德育課本
2015年,我們全家回國一年。就住在亞運村,離書法教室百米之遙。
我們提出,能否安排老師,教教跳跳中文。跳跳出國前還認幾百個漢字,5年來沒機會接觸中文,都忘得差不多了。
書法教室安排了秦老師任教,教材是——《德育課本》。
我們又是為之驚喜。德智體,德為首。如果德行缺失,智力越發達,對社會的危害可能越大。我們這代人的德行,已經遠比不上父輩和祖輩。而下一代的情況,可能比我們的最低期望還低很多。反躬自省,有很多是我們自身德行不足所造成的,但學校在德行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因素。很多人是為了孩子教育而移民,加拿大的學校確實比國內的課業負擔輕,在德行教育方面,加拿大和中國也是各有千秋,半斤八兩。
秦老師能選擇《德育課本》作為跳跳的啟蒙課本,我們深表認同,無比感恩。
另:一年之后,跳跳已經能獨立、流暢地閱讀中文課外讀物。
雞足山的對答
2016年「五一」,我們去雞足山朝拜。在迦葉菩薩入定的華首門外,遇到當地的守護者,一位年已耄耋的長者。
當時游客不多,長者拿一個橘子遞給跳跳吃。跳跳雙手接過橘子,很是猶豫,聲音小小的:「應該先給媽媽吃。」
長者喜笑顏開,連聲夸獎,給我們一家三口每人一個橘子。我也倍感自豪。
返程路上,跳跳反問:「如果不是去書法教室,我能那么回答嗎?」
回顧這一年,跳跳在德行上真是進步頗多。我也深知楊老師書法教室的魅力和奇效,只是遺憾,這一年似乎轉瞬即逝。
孫老師和香菇醬
受佛法熏陶,跳跳自2014年開始吃素,家人和朋友擔心跳跳營養不足。跳跳暗自努力:「我在長高!」
回國一年,我們找中醫給跳跳調養脾胃。跳跳胃口大開。
時不時的,跳跳會在家里餐桌上說:「沒有孫老師做得好吃。」聽得多了,我們不禁問:「孫老師何許人也?」漸漸熟了,知道孫老師是書法教室的廚師,雖不是科班出身,但由于用了真心,做出的菜學生們都愛吃。自制的香菇醬,更是讓跳跳和同學們贊不絕口。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透過跳跳對孫老師的評價,書法教室在她心中的形象和位置,可想而知。孫老師不教書法,卻在書法教室,從另一個角度,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影響著每一位學生。
回到加拿大,跳跳的同學驚呼:「你好高呀!比我高一英里。」
姜老師和書法作品
姜老師是跳跳的書法老師。姜老師曾跟隨楊老師習書多年,書法和品行都是一流。
跳跳此前暑假斷斷續續在書法教室學了些時候,但平時疏于練習,去年夏天回北京時,還是從右側點重新練起。說實話,每次拿回家的作品,雖然進步是非常非常的明顯,但不足也是非常非常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