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家簡介
張芝(公元?——約192年),中國東漢書法家,字伯英。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安西縣東)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張奐曾任太常卿。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磔,將古代當時字字區(qū)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chuàng)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圣」之稱。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張懷瓘在《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zhuǎn)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對后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余不足觀。
二、書家事跡
「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衣帛先書而后練」。這些膾炙人口,勤奮動人的學書故事千余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此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被世人尊稱為「草圣」的漢末書法家——張芝。
東漢時,著名書法家張芝出生于淵泉縣(今安西縣布隆吉一帶)一戶名門顯族。張芝的爺爺張享曾任過漢陽(今天水)太守。張芝的父親張奐更是聲名顯赫,年少時就有志氣,認為大丈夫處世,應當為國立功邊疆。后官至護匈奴中郎將、度遼將軍、大司農(nóng)等,屢立功勛。張芝的母親是富家閨秀,淑慧賢良,張芝就在這樣一個家庭里長大成人。
張芝字伯英,為張奐長子,年輕時就很有操節(jié),雖出身宦門,而無紈绔習氣,勤奮好學,潛心書法,當朝太尉認為他將來不是文宗,就是將表,屢次征召他出來做官,皆嚴辭拒絕,故有「張有道」之稱。他潛心研究書法,尤好草書,師承崔杜之法。其父張奐為方便張芝兄弟習文練字,著人筑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邊。從此,張芝兄弟以帛為紙,臨池學書,常常把家里準備做衣服用的白布拿去練字,等練得經(jīng)緯不分時再拿去煮染做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洗筆的池水為之變黑,后稱「張芝墨池」。現(xiàn)在我們把學習書法稱為「臨池」,此典故就是出自草圣張芝。
張芝將崔杜筆法,爛熟于心,終于擺脫舊俗獨創(chuàng)一體,轉(zhuǎn)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所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字跡氣脈貫通,隔行不斷。古人謂之:「一筆飛白」,開書法之一代新天地。歷代書法大家譽稱張芝草書為「一筆書」,三國韋誕對其有「草圣」之譽,羊欣評價云:「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時并號書圣,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對漢、魏書跡唯推鐘、張草書,亦頗受其影響。唐朝開元時的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馞在其書法理論名著《書斷》里,有數(shù)百字論述張芝,確定了他在華夏書壇的重要地位。其后的歷代書法家和評論家,也都以肯定態(tài)度延襲韋誕、衛(wèi)恒、張懷馞、孫過庭等的論述,張芝的「草圣」地位自此成為一座不可動搖的豐碑而屹立于中國書壇,閃耀著璀璨光芒。
三、書家代表作
關于張芝的作品,西晉時衛(wèi)恒慨嘆「寸紙不見遺」。到了唐宋,連絹本也幾乎難覓,比較可信的拓印本有《秋涼平善帖》。《宣和書譜》載有張芝草書《冠軍帖》、章草《消息貼》。他的書跡在《淳化閣貼》存有五貼,并著有《筆心論》,今已失。
北京誠敬仁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www.sdwfq.com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