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家簡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在唐初四大書家中,褚遂良算是晚輩了,其書體學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體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深得當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曾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鑒別真偽,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研習之精熟。
由于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為然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著強烈的個性魅力。
二、書家生平
公元621年,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并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組成了一個大約五十人的隨從集團,其中許多人是來自于被他消滅的敵人營壘中的杰出人物。也就在這一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在做他的國事顧問。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以致于人們把能夠進入文學館,稱為「登瀛洲」。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
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突飛猛進。盡管他的年齡比他們要小一輩,他在初唐的書名不僅不比他們差,而且由于具備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這更使他的書法影響力有如猛虎添翼。
另外據《唐會要》卷六十四《史館下》的記載,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當時人們把他稱作「館主」。像這種尊稱,在以前是沒有的;在他死后,為數也極少。
《唐書》記載說,有一次李世民問褚遂良:「你記的那些東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嗎?」褚遂良回答說:「今天所以設立起居之職,就是古時的左右史官,善惡必記,以使皇帝不犯過錯。我是沒有聽過做皇帝的自己要看這些東西。」李世民又問:「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我的職務就是這樣的,所以您的一舉一動,都是要寫下來的。」可見褚遂良的忠貞和鯁直。
晚年的褚遂良,在書法上達到了一個至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把歐陽詢、虞世南的楷書和褚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們會明顯地看到一種風格上的轉變。顯然是對筆法的追求,造成了這種轉變。書法中楷書之筆意的表現,當以褚遂良為最高。如果說,北碑體現了一種骨氣之美,歐陽詢體現了一種來自于嚴謹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體現了一種溫文爾雅的內斂之美的話,那么,褚遂良卻是表現了一種來自于筆意的華美。在歐陽詢或虞世南那里,線條與筆法是為塑造字型而服務的。而褚遂良則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氣息的大師,他著意地處理每一筆畫,每一根線條,每一個點與每一個轉折……而結果則是,這種刻意卻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來好像具有一種脫離了形體的獨立意義,使點線變為一種抽象的美。他知道如何運用結構的疏密、用筆的疾緩來表現流動不居的情感。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也融入結構之中,而明顯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飛動之美。書法家米芾也曾這樣贊美「褚遂良如熟馭戰馬,舉動從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三、書家代表作
墨跡:《倪寬贊》、《陰符經》
碑刻:《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闋佛龕記》、《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伊闕佛龕碑》、《房玄齡碑》等。
北京誠敬仁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www.sdwfq.com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