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 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柔韌的竹子咬住青山絲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進巖縫里,不管遭遇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打擊,
它仍堅韌不拔,清凈峻節(jié)。
竹之勁節(jié)展現(xiàn)了生命的頑強,宣說了大自然萬類生命懇切的上進心。唯有銘記生命中給予啟迪的人事物,學習他們樹立于心目中的模楷,即使緣散別離時,也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四歲的軒軒來到「楊老師書法教室」學習。那時的軒軒性格拘謹,不擅于表達,心理素質弱,經常淚落紛紛。

軒軒寫下了童年的“畢業(yè)禮”,圓滿完成了幼兒階段的學習。

這兩年間軒軒有何變化?與軒軒媽媽的座談讓我們窺見了“廬山全貌”。
當問及軒軒的成長歷程時,軒軒媽媽的心情有著難以抑制的激動,含著幾分哽咽說:“軒軒剛來書法教室時,回到家就能感覺到他在語言上很大的轉變,從前和長輩講話的無禮語氣逐漸變得很恭敬。其次軒軒從前吃飯都是桌上、地上、衣服上全是米粒,自從來到書法教室,他的用餐習慣變得很好,從前挑食的壞習慣也改正了。現(xiàn)在的軒軒熱愛學習,陽光自信,立志將來也要當一名好老師。”
軒軒在家,描摹老師的范字,完全憑借記憶,不厭百回改。

(圖片由軒軒媽媽提供)
即使字體結構還不到位,毫不氣餒。
(圖片由軒軒媽媽提供)
不斷調整,直到滿意為止。

(圖片由軒軒媽媽提供)
這張一次成型的范字是軒軒給弟弟描摹的,雖略顯稚嫩,卻足以窺見軒軒平日扎實的功底。
(圖片由軒軒媽媽提供)
因為經常研究字體結構,軒軒的觀察能力特別好,年幼的他能輕而易舉地將各種汽車畫得細微簡練。

(圖片由軒軒媽媽提供)
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在返鄉(xiāng)探親的旅途中,軒軒也不虛擲時光,認真地學習。

臨近畢業(yè),軒軒開始準備結業(yè)作品,不僅為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也為人生樹立光明的方向。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只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fā),說到做到,不矜不伐。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恭敬撙節(jié),心之謙德,此心愈真,福澤愈深。疏忽其禮,勢必怪誕,縱有奇才,不誠不莊。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圣近,無與獸同。慚恥之服,無得暫卸,尊師訓誨,莊嚴第一。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化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華夏兒女,古德驚天動地之壯舉,為后世樹立了巍峨的精神豐碑,至今仍以奔騰不息的活力召喚著新時代的道德復蘇,為物質文明急速發(fā)展的畸勢,平衡著精神文明的支柱,輔以社會物質與精神和諧共榮,維護著中華兒女道德血脈生生不息。正因為我們流淌著華夏壯烈的鮮血,故不能忘懷先祖殷殷的教誨,立足天地,蓄養(yǎng)八德,從小做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廣大智慧與德基的力量。


放置教室一角的作品,引來幼小銜接班同學及家長的圍觀。從她們驚喜的表情可知,軒軒的作品正氣十足,十分震撼。

更有趣的是,關于軒軒彩繪的成長故事。
軒軒是一位不擅于表達的孩子,他熱愛書法、描紅,可不懂搭配顏色的他內心一直抗拒彩繪,他初期的彩繪都是灰蒙蒙的蕭瑟。每當彩繪課時,軒軒都會拿出描紅表示無聲的抗議,過一會兒才乖乖地拿出彩繪,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輔導軒軒開始學習配色,通過彩繪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
漸漸地,春天似乎降臨了軒軒的心田,他用孩子稚嫩的語言表達著他的內心世界。

當軒軒畫出這張彩繪時,老師大為驚嘆,表揚了軒軒,這是軒軒從灰暗蕭瑟到色彩繽紛的分水嶺。
▲這是六歲生日那天,軒軒記錄的美好回憶。

即將畢業(yè)了,重情義的軒軒把老師和同學們都畫在了彩繪上,那天還有幾位同學沒來上學,他都一一記下了他們的名字,這張充滿稚氣的彩繪飽含著濃濃的師生和同窗情誼。

愿軒軒踏上小學的求學路,不忘北國曾經光明正氣的童年。無論歲月蹁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感恩軒軒媽媽提供部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