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養性 童蒙養正
少年養志 成年養德
古人把人生教育分為了四個階段


幼兒時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強,施教最容易”的階段,這時的孩子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對外界的一切信息卻能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這是構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礎的重要時期。

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這一階段的孩子不僅心性純凈,而且是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賢光明的智慧思想之中,能潛移默化其氣質。


在「楊老師書法教室」學習的女兒正處于幼兒養性,童蒙養正的階段。在人生如此重要的時期,書法教室的老師們因勢利導,運用了圣賢教育的智慧為女兒奠定了人生的根基。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我們有了可喜的收獲。


從清晨向老師問好到放學時對父母的致謝語,從上下課行禮到飯前感恩詞,恭敬的行為,恭敬的言語,恭敬之心貫穿于女兒一天的學習生活。女兒到書法教室學習的第一個科目就是鞠躬行禮,為什么呢?
“老師早上好!”問候要有恭敬心。
“謝謝老師的幫助!”感恩要有恭敬心。
“老師您好!請問……”向老師請示問題需要恭敬心。
“同學,對不起!我錯了,請您原諒我!”犯錯誤請求同學的原諒需要恭敬心。可見學習生活的角角落落都離不開恭敬心。
在反復的鞠躬行禮練習中,既熄滅了孩子的傲慢心,又長養了孩子的恭敬心。沒有傲慢心的孩子猶如一只空杯子,能容,能受,可以順暢地接受老師的教誨。一次,在家吃過晚飯后我和女兒一起收凳子,我隨手一放,凳子發出了“咯噔”的聲音,女兒嚴肅地說:“媽媽,老師說對物要恭敬,要不下次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我愧疚地點點頭。
老師對孩子恭敬心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對待父母長輩,老師和同學上,更有對物的恭敬,「置冠服,有定位」,「冠必正,紐必結」。同時也有對自己身體的恭敬,要做到講衛生,愛整潔。恭敬使孩子每天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人、事、物,孩子是很幸福的。


做起了學姐的慧慧,
有模有樣地教小學弟鞠躬禮。


在書法教室《弟子規》是孩子們的行為準則。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弟子規》中都有詳盡的闡釋。孩子們每天不僅會讀誦《弟子規》,而且老師還會帶領孩子們演繹《弟子規》中的生活場景,在生動有趣的表演中寓教于樂,讓孩子們明白了如何待人接物。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女兒和我聊天:“媽媽,我喜歡孝緒,不喜歡陸績。”“為什么呢?他們都是有孝心的孩子呀?”“因為《弟子規》上講:「用人物,須明求」,陸績‘偷’了別人的橘子。”我笑了起來,她已經會“對號入座”地評判一件事情的對錯了。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但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這種愛都基于有一天孩子離開父母后能夠獨立地生活,所以及早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至關重要。
從上學第一天起,老師就主張讓孩子自己動手穿衣服,整理書桌,收拾文具和書包。這一行為習慣的養成,掩藏著老師們長遠的智慧。可別小看這收拾書包,它可是孩子將來人生是否具有條理性的縮影。經過老師的反復調教,女兒現在可以熟練地穿衣服,疊被子,收拾自己的小書包。尤其是周末在家,她會提前整理好下一周要用的學習用具和資料。五張描紅,兩張彩繪,一本《聲律啟蒙》書,兩條毛巾和一個水杯,鎮尺,筆山和水寫布。每周六晚女兒都會讓自己的學習用具“各就各位”。
在老師的鼓勵下,女兒回家后還要求自己洗襪子。“老師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有孝心的孩子。”看著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我仿佛看到她生命的小船已經有了遠航的帆。



自信是兒童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和發展的標志,它影響著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沒到書法教室以前女兒總愛說“媽媽,我不會。”“媽媽,我行嗎?”什么事情還沒有做就先否定自己。現在的她時常會講“媽媽,讓我試試吧!”女兒的變化得益于老師每日無數次的肯定和鼓勵。
“你真棒!”
“你比昨天有進步。”
“啊!你怎么描得這么美!”
在書法教室學習的女兒,不斷地被老師賞識的力量推動著,前行著。但她在家中表現并不積極,跟老師學習溝通后,才知道是自己對孩子要求太高,鼓勵太少,所以我也努力調整態度和做法。幾天前,女兒看到彩繪作品展中奶奶們的作品贊嘆不已:“媽媽,我努力學習也能繪得像奶奶這么美嗎?”“當然可以,努力一定能行。”我鼓勵她。
老師與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源泉。自信更是一個強大的氣場,它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



女兒天生膽小,愛哭,又怕生人。從小家里一來客人就哭,一直到客人離去,很是尷尬。所以到陌生的環境里接觸陌生的人,是她人生的第一課。到書法教室后,接連哭了近一個多月。老師們很有涵養和智慧,女兒的哭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周老師巧妙地利用“爬樓梯”讓她明白了哭鬧的情緒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面對困難要學會堅持。
有一次在家寫描紅作業,女兒完成得很快但很不認真,我要求她重寫一張,她不樂意就開始哭。“這樣哭沒有用的,作業寫得不好,重寫一張就好了,別哭!”“那我不是很累嗎?”“寫作業不認真就應該重新寫,這是學習態度。”“我不寫,我就不寫!”說著,她開始大哭。“那你到屋里冷靜一會吧。”我開始干自己的事情并不理會她,沒過幾分鐘她就不哭了。又過了一會,她恭恭敬敬地走到我面前:“對不起媽媽,我剛才對您沒有禮貌。寫作業不認真,我重新寫一張。老師說,犯錯誤改了就是好孩子。”我欣慰地點點頭,不禁欽佩老師的言行和方法,不但使孩子“以身試法”后能服法,又能讓孩子知錯能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親師配合 周老師教導慧慧如何收住眼淚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楊老師書法教室」帶給我們的收獲很多,不僅有女兒學習知識的長進,更有老師們對孩子德行的培養。老師們教會女兒在集體中有秩序,守規矩的生活,珍惜福報,珍惜糧食,節約用水……受益頗多,不甚枚舉。這些既培養了孩子自我生存的能力,又為女兒從小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正是我們父母所期望的。

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孩子將來有多“厲害”,有多“超能”,而是每個孩子都有能夠創造自己幸福的能力。
感恩慧慧媽媽的分享

